个销云 个销云 个销云

培养孩子学习的“自驱力”,我有一个最佳答案

文章发布于:2022-01-22 20:19:06



老师推荐

初为人父母,我们难免会对孩子的未来做一番畅想,我们会对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所期待。


心急的父母甚至在孩子尚在襁褓中时,就已经开始做起了今后的学习计划。


如果你也为这些问题烦恼,不如先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:


1.你是如何看待学习的?

2.学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?

3.学习是手段还是目的?

4.学习是过程还是结果?

5.学习是工具还是成绩?

6.学习是阶段性的还是终身的?


我的答案是这样的:学习应该是主动的,是手段,是过程,是工具,是终身的。


每个孩子都是天然的学习者



作为母亲,我能给孩子的最大帮助,就是给她提供所需要的学习成长环境,让她能够达成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。


这个目标也许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,也许与成功相去甚远,也许是完全超出我认知的事情,但我希望有一条不会变,无论怎样,这个目标是我女儿自己想去做的事,是我女儿自己想向世界表达的自我。


学习这件事,可以说贯穿我们的一生,孩子的学习问题所反映出的也是我们自己对学习的理解和态度。


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然的学习者,而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这句话也在不断地被验证。


我女儿在上幼儿园之前,我们没有特意教过她写字,但我给她买过一本《写给孩子的趣味汉字》作为识字启蒙,里面都是一些特别有趣的象形文字的画,非常简单明了。


比如,一个太阳旁边画一个月亮,就是明亮的“明”字,一只小鸟站在小山上就是岛屿的“岛”字。


女儿自己慢慢就看明白了,与此同时,她也学会了用类似的方法去画属于她自己的象形文字。


比如,她想写一个“抓”字,就给我画了一个爪子,又画了一只手,我一下就理解了她的意思;再比如,尿尿的“尿”字,她就给我画了一个小人儿在滴水。


虽然都是简单的拼字,但是她依靠自己完成了从形象到意义这一步的转化。


这件事让我意识到,只要孩子有兴趣,他们是能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的。


但是,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,你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,那让他们自己学习就行了,是不是就没我们家长什么事了?


当然不是,我们的事还真不少。


我们需要提供给孩子丰富的生活体验,足够的学习资料,给他创造宽松的、能够去探索的环境,鼓励、判断、分析、安抚,一样都不能少。


和掰着孩子的手教他数数比起来,这一切可复杂多了。


它考验着父母和长辈的耐心,它艰难又漫长,它比干预和强制显得虚幻而不可控。


尊重孩子的发展个性



我做《你好爸爸》系列访谈的时候,采访了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。


想象当中,他的孩子出生于书香门第,一定是耳濡目染,学习差不了。


但是,他儿子的学习成绩,尤其是数学,可以说一点儿都不好,甚至曾经考过二十分、三十分这样的成绩。


我问钱文忠会不会觉得脸上无光,他说:


“不,我自己数学就很差,我为什么要求我儿子数学一定好?”


不仅如此,钱文忠的儿子还很喜欢电子游戏。如何处理这个问题,钱文忠也给出了不一般的答案。


钱文忠说,他始终有一个警觉。


他想:


“如果为了不让儿子打游戏,我给儿子断网、砸电脑,用这种激烈的、极端的手段去禁止他,那么我们的父子关系可能也就掰了,我可能就完全站到了我儿子的对立面。于是,我来了个换位思考,我让自己忘掉我是一个成年人,假设我不是他爸爸,我看看这个游戏好玩不好玩。我一试,发现太好玩了,我也停不下来。我理解了孩子为什么会上瘾,但又不能真的袖手旁观,那么我能做点什么呢?”


钱文忠就到处去查、去找、去询问朋友,找那些设计巧妙、制作精美、历史题材丰富的游戏,推荐给儿子。


慢慢地,他儿子开始跟他讨论一些非常偏僻的历史问题,去讨论某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到底是哪一年,甚至有些问题钱文忠自己都回答不出来。


于是他再给他儿子找来相关的图书、资料,鼓励儿子去研究、去寻找答案。


钱文忠说,既然没法让孩子不玩游戏,那就让他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获得最大化的发展和成长。


好的游戏,它的制作过程都经过了非常深入的研究,如果孩子一开始接触的都是高水准的游戏,那么他的审美趣味也就潜移默化地到了一个高的水平,之后那些烂游戏他自己就看不上了。


后来,他的儿子去日本留学,学的就是历史专业,甚至因为常玩日本游戏,连日语考试都轻松过关。


一个原本会闹得鸡飞狗跳的事情,用心的父母把它当成教育的机会,充分地加以利用,既保护了孩子的热情,又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进取心。


每一个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,既然如此,家长就应该去发现、了解并且尊重他的个性,然后按照孩子的个性,轻微地去引导。


“轻微”这两个字,其实特别难做到,所谓举重若轻,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。


相反,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本来就具有的天然的学习本能,或者说完全不信任孩子是具备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的,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强制和错误的干预上,不仅会让孩子本来应有的兴趣变成一种无望的挣扎,也会让父母自己丧失应有的信念。



爱与学习的关系



2020年的疫情让家长与孩子们都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情况,孩子需要在家里上网课,不但要面对学习方式的改变,同时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,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去观察孩子的机会。


疫情期间,我女儿本本要线上学习英语和数学,因为她从来没接触过这样的方式,所以我在旁边陪她一起学。


根据学习系统的设置,需要先测试孩子的水平来决定从什么级别学起。


我们决定先做英语测试。


打开网页后,一个大大的计时器弹了出来,时间开始无情倒数,本本之前没见过这个阵仗,一下子慌了,大声喊:“妈妈,这是怎么回事!”


一阵慌乱之后,她发现测试已经开始,就开始答题,一边做一边抹眼泪。


等时间一到,立刻扑到我怀里放声大哭,我抱着悲伤的本本安慰道:“本本没经历过倒计时,太紧张了,这种感觉有点可怕,对吗?”


见她哭声不减,我又说:“但是妈妈好佩服你,你竟然可以抹着眼泪坚持到做题时间结束,没有中途放弃,非常了不起!”


女儿的大哭变成了抽泣。这时,线上课程的老师提醒我:“家长,孩子还有数学测试没做哦。”


我回复她说:“抱歉老师,我女儿有点小崩溃,数学测试明天再做吧。”


第二天数学测试,计时器依旧出现在了屏幕上,但是这次本本明显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,顺利将测试做完了。


最后测试的结果很有意思,二年级上学期的她,英语测试结果是一年级下学期水平,数学测试结果是三年级上学期水平。


这件事告诉我,当新的挑战出现,孩子需要时间去理解和适应,这个过程可长可短,父母要做的不是无所作为,也不是强行干预,我更愿意称之为是一种协作。


我们和孩子并肩作战,帮助他顶住压力,分析优势,化解情绪,共同面对挑战。


或许有人会问,难道孩子学习中的问题,都和家长有关吗?


我认为是的,但这又和学校老师说你不检查作业、不帮助孩子预习复习那种责任,不是一回事。家庭对孩子学习的影响,不在具体的学科知识上,而在日常的习惯养成和我们对孩子的态度中。


我们看到太多太多“不写作业母慈子孝,一写作业鸡飞狗跳”的故事,我们需要自问“为什么”。


当我们希望孩子学习不费力的时候,我们首先要思考,孩子在家庭中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了吗?


比如爱、尊重、支持、信任、自由。


如果这些我们没有给到,反而一不满意就呵斥、打骂,那只能说,孩子学习的动力被我们剥夺了,或者是被破坏了。


问题出在我们太“自恋”了。


我们不相信孩子可以自觉,不相信他们有积极上进的本能,更不敢给他们支配自己的自由。


你会问,爱,跟孩子学习有什么关系呢?


我们对孩子的爱,是孩子形成自尊、自信的来源。


当一个孩子感受到“我是可爱的、我值得被爱”,他会从这个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、面对困难的勇气。


自由与学习的关系



我女儿在幼儿园的三年,每天都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叫做“investigation”(调查研究)。


这两个小时里,孩子可以自由地在教室游走,教室里有搭建区、娃娃区、阅读区、画画区……孩子们可以凭借兴趣自行决定自己要做的事情,老师只在有需求时提供帮助。


有家长抱怨说,这么大一个时段,老师不教东西,孩子就是玩,这学费是白交了。


幸亏,幼儿园并没有因为这些惯性的抱怨而改变教育的模式,这个时段后来也成为我女儿最怀念的“幼儿园时光”。


孩子在自由的时间里,充分体会我想做什么、我该怎么做,学会取舍、判断、与人沟通协作,这些都是学习的过程,也是在为未来的学科学习做能力上的准备。


在家庭生活中,自由同样重要,甚至更重要。我知道有的孩子回家后,他的时间是每半小时一个切换,中间没有任何喘息,直到上床睡觉。


在这样令人窒息的时间表里生活,要么孩子会反抗,和父母的矛盾日益加深;要么被动接受,逐渐形成对学习甚至对未来人生的惰性。


最后,让我们再回头去看一下开始的那几个问题:


1.你是如何看待学习的?

2.学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?

3.学习是手段还是目的?

4.学习是过程还是结果?

5.学习是工具还是成绩?

6.学习是阶段性的还是终身的?


也许这些问题,你以前不曾思考过,每个人的答案或许也不尽相同,但当你为了孩子答不出题目而抓狂、不爱写作业而崩溃、成绩不理想而绝望时,停下来,回到这六个问题,它们也许可以帮助你看清答案,做出最佳选择。


我不否认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一些神童存在,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孩子来说,学习和发育还是要遵循他们自身的发展规律,当你强行让孩子学习超越他年龄段的东西时,即便他看起来会了,难道就是真的学会了、理解了意思吗?还是仅仅只留下了肌肉记忆?


就好像在我女儿三四岁时,我因为她不会自己系鞋带而大为苦恼,生怕她是手眼协调能力出了什么问题,然而等到她七八岁的时候,几乎不用我怎么教,就轻松掌握了系鞋带的方法,还会打出漂亮的蝴蝶结来。


原因很简单,她的手部肌肉与大脑的协调能力已经达到那个程度,可以完成在三四岁时无法做到的复杂动作了。


美国脑科学学者保罗·麦克兰认为,人脑的三个部分通过相互作用,维持着我们的生命。


这三部分负责的工作不同,发展周期也不同。


第一部分被称为“爬虫脑”(脑干)负责呼吸心跳等维持生命的工作,我们还在母亲肚子里时这部分就开始发育;


第二部分被称为“哺乳类脑”(边缘系统),负责情感、食欲、性欲、短期记忆等,发育时间是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这段时期,所以孩子在这个阶段会有明显的食欲和情绪变化。


第三部分最高级,被称为“灵长类脑”(皮质大脑)负责规划、控制冲动、理性判断、感受幸福等高级别工作,其发育时间和哺乳类脑的时间相同,也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高速发育。

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小学低年级学习“跟不上”的孩子,一般到了四年级以后,对于大部分学习任务,也都能正常掌握,甚至开始表现出自己的特长。


所以,焦虑的父母们不如先放松心态,等一等孩子,让他们的能力跟得上目标,用你对他的爱、支持和信任,保护他们作为一个天然学习者的天赋。


如果你真的相信孩子,给他们一个时间表,就会发现孩子的适应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。


最近在读一些哲学相关书籍的时候,我突然搞清楚了一个问题,为什么很多父母有了孩子之后,那么容易产生焦虑感,那么容易不快乐。


古希腊哲学家认为,过去和未来是人类不快乐的两大原因,眷念、留恋过去,期许、恐惧未来,都会让我们失去幸福的能力。


而孩子,恰恰是我们与过去和未来的一个连接体。


他们让我们联想到自己的童年和过往,更让我们时时展望或担忧着未来。于是我们陷入空前的焦虑,与幸福渐行渐远。


哲学家们说,唯有专注当下,体会每一个时刻实实在在的感受,我们才能接近幸福。


当我们与孩子相处时,应该多多提醒自己,过去已去,未来尚远,拥抱当下的时光,多一分爱,少一分期待。

微信扫码

分享文章素材

建立自己的品牌素材库

立即体验

相关文章

更多文章

相关文章

拼命加载中...
已经到底了

提交成功

我们会尽快联系您

我要合作

申请免费试用

您的称呼:

公司:

您的手机:

验证码:

期望合模式:

详细需求:

立即体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