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销云 个销云 个销云

“口罩3年”狂赚10亿,如今72岁当网红,陈克明:准备再干个上市公司

文章发布于:2024-04-04 14:40:45

不久前,一个72岁老人开直播,抖音账号24小时涨粉15万,一夜之间成了网红。

很多人难以相信,这个老人看着普普通通,怎么有这么大流量?竟还放狠话,要再干出个上市公司?

这个老人说起来也不普通,他叫陈克明,被誉为“挂面大王”。

默契的网友更是用“一面之缘”代替千言万语,表达了对这个新晋网红的喜爱。

这四个字是陈克明挂面的经典广告语,言简意赅,却饱满了他与消费者之间深厚的感情。

本来陈克明挂面,在各大超市、小店,无人不知。如今,72岁高龄的他,却高调宣布再创业,目标直指短视频,难道陈老要放弃做挂面大王,当网红了?

他此番出山,受欢迎程度堪比流量明星,到底“神”在哪?

天生我才没有用

1952年,陈克明出生在湖南,家境贫寒,读完小学就被迫出来打工,跟着一个木匠学了一门手工活。凭着努力,17岁那年,陈克明进入了教育局基建队工作,福利待遇都很好。

进入木匠这一行,一做就是15年。本以为有了这门手艺,家人从此衣食无忧。人生得意须尽欢,这欢乐的甜头还没尝够,他就在一次刨家具中,不小心受了重伤,两根手指没了。

这比天塌下来还要让他绝望,对于一个木匠来说,手指没了意味着这辈子完蛋了,只能转行。那时陈克明三十多岁,已不是什么年轻小伙。

不做木匠,还能做什么?谁愿意请一个手指残疾的人?

人生是不公平的,穷人没有时间去悲伤。

陈克明看着自己血迹斑斑的手指,根本来不及难过,在他的背后,一家老小正等着他的收入开饭,他不去干活,就得喝西北风。

手伤还没好,他就爬起来,忍着伤痛,到街上四处游走找工作。

没找到合适的,他就一边硬着头皮去摆地摊、捡垃圾,一边继续找。

陈克明早年靠手推车卖面照

没有坐享其成的命,那就只能向命运抗争。

可惜一年过去了,他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艰难……

但是,陈克明人穷志不穷,他相信总有柳暗花明的一天。

终于有一天,他嗅到了金钱的味道。

他如常去一家粮油店买粮,突然发现有顾客咨询老板有没有外地面。当时,市场刚开放,外地面的价格普遍很高。

粮油店老板说没有,可顾客不死心,继续问有没有湖北面,反正只要北方生产的面条就行。本地人做的,他可瞧不上,觉得很难吃,宁愿不买也不要将就。

这也不奇怪,湖南属于南方,盛产水稻,北方则以小麦种植为主。本地人多是比不上北方人会做面。

陈克明说不出心中滋味,突然很想为家乡南县争一口气。转念间,他灵光乍现,万一他做出的面条很好吃,岂不是就可以抢到生意了?

手工摇面

这可是莫大的商机,越想越让人兴奋,陈克明决定一试。如果成功,一家人的生计就不成问题了。

反正生活再糟糕也比不过现在的糟糕,不如说干就干!

半路出家全靠拼

1969年,陈克明想尽办法买了一台手摇压面机,一辆小板车,开启了手工面条的创业之路。

不过,实际操作远比他想象中要难得多,陈克明做出的第一锅面,失败了。虽然看着不多的十几块钱本钱,在那会儿却是他们一家好多天的口粮钱。

在放弃与继续前进的挣扎中,他选择了坚持。

想当年,他成为优秀的木匠也不是一日而成,如今不过从头再来学一门新手工活,没几个月和半年时间,哪那么容易成功。

他始终坚信,只要像木匠一样精心打造每一个细节,就一定能做出好的产品。

既然没有做面条的经验,他就自学。他把各大厂家的面条买回来,一一做对比,然后又托人在省城买挂面制作的书籍,天天研究。

最后,他还去找了位专业的做面师傅,拜师学艺。

就像当年辍学去学木工活一样,锲而不舍,勤学好问。

做面条的方法其实就是那一套,能不能做出与众不同的面条出来,全看个人悟性和修行。

很多厂家都生产挂面,想要与众不同不容易

学成后,他一人,一车,拉到街上现做现卖,市场价两毛五一斤。

一开始,陈克明一天下来,一包面条全靠手动摇,经常累得喘不过气。可悲的是,辛辛苦苦地付出,买的人却不多。

大家对本地人做的面条还是没有信心,可这并没有打倒他。陈克明相信,只要继续努力提高面条的质量,它们总有一天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。

于是,他继续每天钻研拌料与水的比例,一遍遍改良面条的口感,以及记录下每一次煮面的时间。

除此之外,提质还需要先进设备,像是自动化压面机、烘干机等等。

陈克明又犯愁了,他连门面都租不起,一家人住的地方都是租来的,哪还有钱购买这些东西?

如今他除了卖面条,没有别的工作,它必须尽快帮他挣到钱,而不是再让他花钱。

陈克明不停地改良做面设备

陈克明日夜琢磨,以前做木匠,他能出精细活,也能创新。难道少了两根手指,他学的技术就真的全废了吗?难道他就不能利用木匠的技术,帮自己改造和升级设备?

什么路,只有自己走过才知道对与错。既然找不到答案,那就干脆实践。

陈克明试着用自己的木匠手艺,一遍遍地升级做面设备,又将手摇机器接上电机,代替人工出力,然后不停地做试验,测试用多大的力道才能让面条更劲道。

皇天不负有心人!靠着独门技术,他居然摸索着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面条。

对于做面他是有态度的,坚持三揉三醒,力求保持面条的劲道。

由于他做的面条口感好,得到了周围群众的青睐。

同时,改造后的机器帮他省下不少人力,也没以前那么累了。陈克明迎来了许多回头客、新客,生意越来越好。

即使生意再忙,两毛五一斤的面条,就赚那分分差价,但从选料到制作,他都严苛仔细,对每一根面条都倾注了满满的心血。

陈克明检查自己生产的面条

不过,很快他发现除去成本,基本挣不到钱。地处南方的他做面条没有原料和成本优势,面粉全靠从北方买,他要靠什么坚持下去?

经过精打细算再琢磨,陈克明觉得很有必要开家面粉厂。

反正都投入了这么多的心血,那就往大的做!

可是,没钱咋办厂?

黑马不是浪得虚名

有了大目标之后,陈克明与妻子每天起早贪黑出摊卖面。

1984年,陈克明拿着攒来的2000元,靠木匠手艺给自己建了两间房,结束了租房的日子,然后在顶楼又设计出一间20平方的烘干房。

身上没有一分多余的钱,他便把旧设备翻新、改造成烘干设备。可以烘干面条后,他的面条销量大幅提升。

就这半工半住的两间房,成为陈克明的第一家面条厂。

虽然起步难,资金不足,但他攒了几个月钱后,终于建了个60平方的烘干房。又努力一年后,建了一间40平方的烘干房。

陈克明靠着自己的双手,一步一个脚印踩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,把一间小作坊做成了一家出具模型的面厂。

厂房有了,这下难题变成了请员工。

所谓合作,才能共赢。他想了一个双赢的办法,招聘身边许多没有工作的熟人,既帮他们解决就业问题,也解了自己燃眉之急。

凑齐天时地利人和,陈克明全身心地投入到大生产中。

陈克明招聘很多熟人

为了节省成本,陈克明开始用报纸包装面条,但是发现报纸不容易让人记住,便在表面盖上自己的姓名章,这就有了“陈克明挂面”的由来。

一个个难题刚解决,眼看着卖面条的生意步入正轨,没想到又有祸从天上来。

随着面条生意火爆,冒牌者突然层出不穷,有不少消费者、店商老板买到了“陈克明”次品面条,陈克明无辜被投诉和退货,既损失了钱,也伤了名声。

这样下去,“陈克明挂面”迟早被冒牌者搞垮。陈克明觉得不能坐以待毙,当务之急,必须尽快抢注“陈克明”商标。

那时候不像现在,很多中小企业,以及工商部门都没有这种品牌意识,陈克明虽然学历不高,却比别人多想一步。

可是,注册商标对于他而言还是很复杂,前前后后花了5年时间才申请、注册成功,成为南县第一位拥有商标的生产商。

在自己生产的面条上盖名字

趁热打铁,他陆陆续续又抢注申请了40多项技术专利,再一次惊呆了众人,创造了南县的奇迹。

做生意不仅要做大,还要有产品保护意识,否则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,很容易被他人攫取。

有了这些专利保护,陈克明挂面开始一路高走。

1997年,陈克明的生意越做越大,便拉来兄弟,正式成立了家族企业。

善于与人交流沟通、颇有眼界的弟弟陈克忠,负责市场和销售,陈克明继续钻研他喜欢的生产技术。

事实证明,他邀请弟弟来帮忙是正确的。

当时,陈克明看到工厂的利润可观,有些急功近利,想乘胜追击,但陈克忠无论在扩建厂房还是销售方面,却经常泼他冷水,一次次地说服他缓慢前进,告诉他稳步发展才是明智的做法。

陈克明听劝。这些年,基本没犯过错,克明面业公司也有了每年销售额增长20%—30%的骄人成绩。

陈克明大部分时间都在改良和升级设备

不过,随着企业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,难题又来了。

面对高科技设备,陈克明束手无策,学历成为他的硬伤,克明面业公司,迎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。

“小木匠”从未离去

那时候,面条在运输的过程中,经常出现易断裂的问题,这就要求提升生产水平,工艺和设备都要跟上时代发展,必须进行工业改革。

为了适应市场,陈克明没有时间气馁,又重头学起。

学习是最没有门槛的事情,他像个实习生一样,购买了大量相关书籍,一本本地细读,遇到不懂的问题,还会翻查各种资料,不停地研究、实践。

有一次,他累到直接晕倒在机器旁边,却依然不肯服输。

此时的他,犹如当年那个小木匠,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,表现出对工作的严谨、执着,全力克服各种困难。

虽然大家都称他为“面痴”,但是,他更像个“隐藏的高手木匠”。在他的骨子里,那个精益求精、坚韧不屈的木匠,从未离开过。

接受采访时的陈克明

因为有着木匠深厚的功底,他活用新技术,亲自下场,像陪爱人一样天天对着那些机器捣鼓,把切面刀片进行改装、改进,对厂里的其他设备进行一次次的改良。

在数不清的失败试验之后,他终于解决了面条易断裂的问题。

别家生产的面放不过第二顿,容易出现汤浊面糟的情况,而陈克明做出的面,今天吃完,第二天再吃,依然劲道爽口。

因为这个优势,他终于爬到了中国第一挂面品牌的高位。

对此陈克明信心满满的,甚至放话:“如果消费者买到的面条,出现杂质、断条的质量问题,全部包换包退。”

2011年,他不负众望,带领公司获得了的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第二名》的荣誉。第二年,他的克明面业公司正式在深圳上市,实现了营收10亿的好成绩,挂面卖掉了21.7万吨,利润总额达到了1亿多。

陈克明成功把挂面公司打造成了南县第一家上市公司,为家乡争足了脸面。接下来更是拿下多个南县第一名。

其实,陈克明这个挂面第一,挣得不易。

在十几年前,大家普遍熟悉和热爱的,是方便面,随口可以说出一堆的国内外品牌名字。唯有挂面,吃了几百年,却没有一个叫得出名字的品牌。

似乎每个面粉企业,都会跟挂面挂钩,可也正是因为太普通、太大众,没有一家挂面厂出名,而陈克明真正打破了这个格局。

克明面业公司在深圳上市

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他的克明面业公司上市后,面条的定价比普通挂面都要贵50%,不仅卖得出去,还销量一直飙升。

这一点,不得不说他很有商业头脑,早在萌发创业梦想的时候,站在粮油店门口的他早就看透了行业发展方向。

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逐步提升。很多消费者宁愿多花点钱,买口感更好的面条,也不愿少那么几块钱买次品。

所以,陈克明对面条质量非常重视,总是把“质量第一”作为公司的基本要求。他深知,只有让面条保持高质量,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去。

因此,克明面业生产的面条从不使用荧光粉,水分含量精确保持在12.5%以内,对比行业标准14%的水分含量,克明面条既保持了天然口感,还大大延长了产品的保质期。

多年来,陈克明一直有个饮食习惯,早餐和晚餐,都是煮厂里生产的面条吃。想要消费者认可自己做的面,就得先通过自己这一关。

对比市面上只卖不敢吃自家产品的商家,陈克明的段位可是高多了,既检查了口感,又确保了用料可靠、生产干净卫生。

几十年来,陈克明的初心从来没有改变,目标也达成了,从一个小木匠变为亿万富翁。

72岁仍在学习和努力

如今陈克明牌面条,在各大超市随处可见,克明面业公司也成了挂面界的龙头企业。对此他很满足。

那么已经72岁高龄的他,突然跑出来玩直播做“网红”,这么折腾,图啥呢?

再一次半路出家

多年前,曾有记者采访过陈克明,他说:“(我的)目标是做到全球领先,我很有信心。”

他说这话并非吹牛,而是准备瞅准时机,借势起飞。

2023年7月10日,陈克明注册抖音账号,不到24小时,迅速涨粉15万。面对着热情的消费者,陈克明又惊又喜。

他在短视频里坦言:“虽然我已经72岁了,但仍有着27岁的心态,一刻也闲不下来。”他入驻抖音,是准备利用它,帮助自己再做一家上市公司。

学习不分年龄,只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,生活就会有无限可能。

陈克明相信即使是作为新生事物的短视频,一样难不倒他。

精力充沛的他还是那个挂面大王,还是那个的执着技艺的“小木匠”。

回顾他的创业历程,我们看到:是“工匠精神”一步步把他推向成功。

陈克明面条卖了好多年了

他一次次提升手工技术,从一个小白到行家,发挥了工匠的创造力。

为了找到合适的稻谷做面料,废寝忘食地研究上百种品种,经常熬夜到凌晨,表现了工匠的执着坚持。

他懂得把权力分出去,与弟弟互补,令公司稳步前进,发扬了工匠的合作精神。

市场不断发展,技术不断革新,诱惑越来越多,但是陈克明从未动摇,从未放弃过面条行业去改行。

在他高光时,曾有房地产商找过他,指给给他一条利润更丰厚的道路,他拒绝了,因为他只想一心做好面条,体现出工匠的专注度。

正是凭借卓越的工匠精神,陈克明一步步走上“挂面大王”的宝座,使得他在挂面行业中创造出一次次奇迹。

做任何事,贵在专一,要想精进,还得有工匠精神,懂创造、坚韧不拔和精益求精。

这些在陈克明的身上都有。他的成功是偶然,也是必然。

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

保持初心,坚守工匠精神的陈克明,60岁干出一个上市公司,72岁再出发,探索新赛道。

这个72岁的“小伙子”未来可期,我们拭目以待。

| 先别忙“讨伐”农夫山泉了,这些“伪国货”日资饮料,已经在华捞金几十年了

| 月销仅1台!一代神车桑塔纳被迫停产,新一届中国人已对合资车营销免疫

微信扫码

分享文章素材

建立自己的品牌素材库

立即体验

相关文章

更多文章

相关文章

拼命加载中...
已经到底了

提交成功

我们会尽快联系您

我要合作

申请免费试用

您的称呼:

公司:

您的手机:

验证码:

期望合模式:

详细需求:

立即体验